李传伟老师曾经将英汉语言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汉语言就像一串串葡萄,英语语言就像一节节竹子。也正如与同学们分享的一样,作为发育程度更高的汉语言有自身的逻辑,更像是跳跃式的;相比较而言,在英语语言中,句间、段间以及信息间的逻辑非常严谨。然而,对于一个以汉语言为母语的小伙伴,参加托福考试,有种“余处幽篁兮不见天”的心境。
在此,给出以下两点忠告:
1.切忌两步或者多步推导,层层推进;
2.善于使用反推法。
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开脑洞”的案例:TPO 19-LECTURE 3-第6题
What’s reflecting the light is not salt from seawater that has evaporated—although that’s a good guess. But it's actually the
salt that came from within the plant. Pretty cool, huh?
这道复听题遍给出的上下文如红色文本框中的内容,第二遍复听的句子为红色标记的部分。大部分情况下,同学们如果选错,对话是这样的:
-T:选的D吧?
-S:唉...你怎么知道的?我觉得D很有道理呀,答案错了吧。
说实话,D选项设置很刁钻。这样的表述方式非常符合汉语言思维的习惯一—跳跃式。同学们的内心戏是这样的: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猜想,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跳一步!)所以猜想和事实有差异,不就是D了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跳出汉语言的思维习惯,走向“竹节式”推导过程。
节(红色挑出来的句子):猜想的内容
第二节:对猜想的评述-agoodguess(很有道理的样子!)
第三节:信号词but一转,事实不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注意理解题意,题干翻译过来是:对于红色挑出来的句子,说话人的意图是什么?很简单,教授想走个“先扬后抑”,给一个错误的猜想。“incorrect”就是从后文推导出来,且只走了一步。
如果同学们想要走到D选项中“difference”,(上反推法!)得到上下文中找到它的痕迹。这有点儿类似于“legal case”。如若没有任何痕迹可言,那必然发生了多步推导或者凭空捏造。
再来奉上一道很有启发性的例子:托福听力真经5-TEST 8 LECTURE 1-第3题
首先说明一下,这道题破题说起来有点儿绕。同学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抓住考点,解题时需要层层反推回溯到分论点。题目如下:
Why does the professor mention the Moon’s size?
A. To explain why scientists believed the Moon could never have had a molten core
B. To explain why scientists believed the Moon and Earth's core were formed through similar processes
C. To explain how scientists determin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oon
D. To explain how scientists determined when the Moon was formed
同学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应该按照以上思维导图所示,从开门见山的中心思想开始层层推进,一直走到第二根竹节。在此信息包中捕获考点,攫取第二个理由(涉及月球的大小)。
在破题的过程中, 不能单纯从句子“the Moon is too small to have had a molten core”得出答案。此时得做一步反推,作为业界公认观点的论据支撑,才能得出答案A。虽然其它选项设置不是很叼,但是此处同学们的思维过程那叫一个――山路十八弯。
以上两道例题已经能够充分说明本期托福听力的意图。但是,仍然需要补充说一点,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不是每位小伙伴都能够抓取足够完整的信息,大家哀嚎的是:不是我想跳,不是我想开脑洞,是真的听破碎了。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为了让同学们看上去思维很到位的样子,请做好以下准和训练:
新航道重庆学校官网:cq.xhd.cn
新航道重庆学校电话:400-185-9090
推荐阅读: